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赵培智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评论】魏碑里的大块文章——赵培智油画中的中国元素

2015-11-20 17:42:27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周凯
A-A+

  培智先生的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朴实,在浓烈的色彩渲染下反射的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淳朴和庄严。

  自从油画传到中国,它的技法、布局以及对色彩、光线的理解可以说是颠覆了中国传统的绘画理念,于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,张大千、徐悲鸿等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加入了西方绘画的技法,使中国画为之一变。意韵深远的同时又具备了事物的合理,又有赵无极、吴冠中等在油画中加入了中国画的意韵审美,真正的形成了“中国油画”的概念。但就我看,这种油画更多的是毕加索、梵高的油画思想转化成王维、倪瓒的中国画思想。

  而观培智先生的作品,初期显然更多的是受到了苏联技法的影响。我们都不会忘记六七十年代苏联“老大哥”巡回画派对中国油画的影响,马克西莫夫的灰调子技法在中国油画的绝对统领地位,而文学艺术的濡染也是作为文化艺术的深刻渗透,小说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《静静的顿河》;普希金的诗歌《自由颂》《致大海》;歌曲《共青团员之歌》《喀秋莎》;以及反映苏联各个战争时期的油画。那史诗般的“苏派”艺术,始终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,影响几代人的审美观念。一系列表现“十月革命”“卫国战争”的油画作品,不仅有着宏大的视觉艺术感和冲击力,而且画家笔下的每一笔每一划都精炼有致,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,叫人叹赏。我认为:油画即光影。任何油画家都逃脱不了对生命之光影的阐释和表现。2004年培智的欧洲之行,中西方绘画与文化的对比,使得他的绘画观念有了转折性变化,他开始反观中国的传统绘画,重新思考自己的油画方向,儿时学习中国画的经验被唤醒,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趣味在培智的油画中得到了显现,培智先生的作品,既有着“苏派”油画艺术的深沉与厚重,有着欧洲油画醇厚地道的语言,亦潜藏着中国传统碑刻的刀砍斧凿,在艺术营造当中,培智先生大胆操觚,在古拙之中雕刻气质,用笔如斧劈皴,是大块文章,有着老子所谓的“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”的境界。

  油画重眼、国画重心,其实并不相悖,王阳明格竹,贵在致知,苏轼所谓:“故画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。”即是一理。艺术的阐释和重心虽不一致,但艺术的内蕴大抵是相通的。扬雄《法言·问神》:“言,心声也;书,心画也;声画形,君子小人见矣。”任何作品在创作时必然添加了创作者的气质与思想,否则不可称之为作品。一般谈文学作品,往往只提及作者。其实,只有将作者、作品、读者和世界四者关联起来才真正构成一次文学活动。绘画亦然,作者在创作画作时,必然考虑到读者(接受者),还要考虑到外界的其他因素。因此,作品必是有想法的,这种想法无非有两种:我所想表达的,你所看到的。有的作者是为了高傲的孤独而表达,有的作者是为了卑微的寂寞而表达。无论哪种表达都是渗透纸布的情绪渲染。

  在培智先生的作品中,同样闪现着自我的书写和情感的疏泄,其胸中丘壑复高复低,生命之脉或翕或张,笔笔皆是精准的皴染,处处均见疏狂的点擦,胸中跌宕的气韵是中国文人对万物万象的认知和折射,仿佛是培智先生自我生命的表达和彰显。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赵培智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